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不愿忘本 隆宽哲选择回归当枣农

    信息发布者:hasqsxzt_gd5tzbzjnkg
    2019-06-03 13:31:41   转载

    初夏时节,隆宽哲在大棚冬枣园里忙着,枣花初开,满园甜香,蜜蜂嘤嘤地在花叶间飞舞。脸被晒得有些黑红,他用粗大的手擦了下脸上的汗水。

      隆宽哲,1980年生,大学毕业,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朱家瞿阝村人。

      隆宽哲说,他重新回到农村,起因是他不愿忘本。

      隆宽哲兄弟两个,全是大学毕业。“我和弟弟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,都是父母从地里挣来的。”他说。他的父亲叫隆新华,今年65岁。刚承包到户时,隆新华就承包了村东的11亩老果园,加上自家分的口粮田,全家有16亩地。

      为了两个孩子上学,隆新华夫妇没黑没白地在地里忙着。种粮收入低,他们就把11亩老果园改造成冬枣园。后来一代冬枣效益不行了,又种过桃和蔬菜。在地里忙了大半辈子,日子过得还是很紧巴,隆新华不甘心,2008年开始用高接换头的办法,把一代冬枣改造成二代冬枣。2011年改造完成时,家里欠下了二三十万元的债。“如果二代冬枣挣不了钱,这个债只有你们兄弟俩扛着了。”隆新华对隆宽哲说,“我和你妈妈都老了。”

      隆宽哲开始很认真地思考父亲的话。从七八岁开始,他放了学就跟着父母在地里忙活,父母的忙与累,为他和弟弟年年挣来了上学的钱。他知道父亲有个心愿——靠种地,具体地说是靠16亩冬枣园,过上体面的日子。十几年来,父亲在那些枣树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。

      隆宽哲大学毕业后,在沾化一家企业上班。他利用倒班休息的时间,在冬枣园里帮父亲忙活。看着一年年渐老的父亲,看着满园的枣树,他有时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:是不是回到农村,帮父亲打理冬枣园。这也只是个念头,他仍然在企业上着班,倒班时跑到冬枣园里帮父亲。

      二代冬枣2011年开始量产,就显示出比一代更高的效益,当年枣园收入十多万元。2014年,隆宽哲帮父亲建起冬枣大棚,二代冬枣每斤卖到40元以上,而一代每斤只卖二三元。2017年,经过认真考虑,在和父母商量好后,他辞去工作,回到村里,成了一个全职农民。他想帮父亲实现愿望。

      隆宽哲知道,只靠父亲自己,要想实现愿望有些难。毕竟人上了岁数,容易按既有的经验和办法去生产,接受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产品等的愿望和能力都不行。“种地的人也该更新换代了。”他说。

      相对于父亲的做法,隆宽哲要做的,是把二代冬枣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。“你得知道在为谁生产。”他说,“只有更高的品质,才会有更高的价格和更好的销路。”当地枣农销售冬枣的办法是,不管是一代还是二代,都坐等商贩上门。他对这种销售办法很不看好。“你生产出再好的产品,消费者也不知道是你生产的。”他说,“这样,你的产品出不了名,最终也形成不了品牌。”

      隆宽哲按部就班地提升二代冬枣的品质。改良土壤,多施用有机肥,尽量减少枣树对化肥的依赖。限产提质,二代冬枣的产量必须控制在每亩1500斤以下,当地密植一代冬枣园的产量达到了四五千斤,产量高了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。无害化防治病虫害,整个冬枣园用防虫网封起来,里面杀虫灯、粘虫板、声波驱虫器等全安上了,布下天罗地网,最大可能不再使用农药。肥水一体化,科学用水用肥,让冬枣在最适宜的环境下长大。

      隆宽哲说,提高质量的最后环节是采摘。在采摘二代冬枣时,他有“两不”:国庆节以前不采摘,从环剥到冬枣成熟,需要120天的时间,满足了这个时间冬枣才好吃;不红不摘,也就是冬枣要片红或点红后再摘。因此,他的冬枣不是一次性下树,而是前后要摘四五次。

      没达到这“两不”要求的,即便是老朋友找来,想在国庆节前弄点,隆宽哲也不会摘枣。朋友从树上摘几个尝尝,觉得很好吃了,仍不死心。隆宽哲说:“我现在不能给你冬枣,你拿现在的冬枣送给别人,会毁了我的名声。”

      隆宽哲现在已经名声在外。这两年,他的冬枣只卖给两种客户:自己到园子里摘的客户;打电话或网上要货的客户。他绝不把冬枣卖给商贩。他的枣园每亩产量控制在800斤到1000斤,产量是低了很多,效益却提高了不止一倍——他的冬枣卖到每斤60元钱。

      现在让隆宽哲为难的,不是冬枣的销售和效益,而是产量太小。这两年,冬枣卖完了,仍有很多客户要货。他说没货了,有的客户不相信,自己开车跑过来,看到树上没有冬枣,才遗憾地走了。

      从中,隆宽哲知道这是个巨大的市场,相对于农民的传统种植也会有更多的收益。他成立了合作社,按照他的思路和方法,带领周边农民种植二代冬枣。

      现在的隆宽哲,在阳光下晒着,在风里吹着,在雨里淋着,过得很充实。他回到农村时,是抱着对土地感恩的心理,帮助父亲实现愿望的。

      两年多后,父亲的愿望却变成了他自己要走的路——在农村发展下去,自己干一翻事业的同时,带着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父老乡亲致富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